今年四月十五日,西城区文明委向市民发出一封征求意见的《公开信》。五月底,大量信息反馈回机关。区委立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,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,一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。并且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,当作区领导的批示,人大代表的议案,政协委员的提案,认真办理。”
会后,区机关各部门、各街道办事处“对号入座,举一反三”,认真处理群众提出的建议和问题。一封群众回信说,公共汽车修理厂住宅区内有多处违法建筑。德外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、主任亲临现场,督促拆除工作。他们还帮助居民搬杂物、拆违章房,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。不少回函反映,四合院内的树木长虫。照说院里的居民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,办事处仍自筹一点五万元,给五千多棵树打了两遍药。五通路下水道长期堵塞,接到反映后,副区长立即到现场办公,两天内彻底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。煤改气,涉及面宽,市政府有统一部署。区政府发现群众要求改的心情强烈,迅速向上汇报,并做好“改”的准备,市政府提前把液化气罐配备给西城区……
在西城区,“把好事办实,把实事办好,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”,并非始于今年。从区委、政府提出“两个文明共同进步”那一天起,一直努力在这样做。政务公开政府上网,建立覆盖全区的热线电话,组织志愿者为群众排忧解难,领导干部深入居民区送温暖,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、残疾人、孤寡老人的困难,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。福绥境街道的赵建国,是一名下岗工人。他一家四口人,靠每月二百一十元维持生活。区民政局知道后,一年补助他六百元,支持他的儿子继续在四十一中上学。像小赵这样的学生,全区有一百零八个,现在都获得了同样的关怀。
同时,地处西城区的中央、国家机关,随时随地都在向当地群众送温暖。中宣部多次向群众捐赠书籍;中央文献研究室、中直管理局、中办、国办信访局帮助西四北地区居民建起一个图书馆;中央编译局主动向地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洗澡堂;国家审计署积极安置附近残疾人就业……
在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,困难得到解决以后,群众同党和政府越贴越近,难分上下、内外、彼此。在区、街“群众来访接待日”,小伙子上门要“政府帮我找一个媳妇”;妇女要“政府帮我调解家庭纠纷”;老人要向政府“说几句心里话”。不该西城区管的事,也“希望通过区里向上反映”。
党群关系走向“亲如一家”,是一种示范和导向。它引导西城区80万人民群众互敬互爱互助。它使许多住在高楼里的居民发现,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亲情,又回到自己身边。裕中西里居民刘淑珍每天下楼,都要在一层停下,敲门问:“赵大婶,有没有事,我帮您去办”。刘玉才大夫每天一回家,就成了生活区的医生。冯尧兰拒绝高薪聘请,天天辅导住区孩子们的功课。现年7旬的马俊惠,只要自己家吃鱼吃肉吃饺子,就一定要送一份给残疾人尚俊峰家里。有时甚至他想吃什么,马老就给他做什么。在汽南小区,邻里间的亲情、友情感化了13个刑满释放人员。他们个个同过去决裂,找到了工作,成了家,有了孩子。
将这份亲情推向极至的月坛街道铁四区居民张桂芳,一个每月仅有500元生活费的退休工人,1995年至今,却向西城区内外的贫困学生、灾民、军烈属、残疾人、孤寡老人,捐款捐物多达上万元。她做的好事真是说不完:在街头见到父母双亡的少年鞋破,牵着孩子到商店买新鞋;从报上看到一姓史的孤寡老人卧床不起,她立即到老人家送药,送菜,洗衣,做饭,给老人擦身、洗脚,做按摩。西便门外大街的烈属王珍,身边无亲人,张桂芳就经常给她送去水果,端午节还送去粽子。元旦、春节,把烈属接到自己家过年。残疾人李红娟生下一对双胞胎,她把孩子当自己的外孙一样抚养。
党群亲如一家的示范和导向作用,所产生的力量难以估量。一旦国家需要,这种力量就从群众中迸发出来。张北地震,西城人民的捐物装满23卡车。60万件棉衣被送到灾民手上时,已是深夜1点,气温在零下30度。灾民流泪呼喊“感谢共产党”时,西城的文明之花,在张北寒冬绽开。在上级要求西城区,向长江洪灾灾区捐赠60万件棉衣被时,西城人民主动把“任务”增加3倍,捐出220万件并1000万元现金。驻区子弟兵出动1000辆卡车运送。救灾物资装满82节车皮。西城区的文明之花,沿京汉铁路开放,一直延伸到长江两岸。